1月5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慶座談會講話5周年日子。當天下午,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省重點高端智庫)以“同飲一江水,共護長江美”為主題,召開“智庫專家共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五周年”線上線下視頻交流會,共話長江經濟帶5年來的巨大變化,共謀邁向現代化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專家成長春在主持會議時表示,從“推動”“深入推動”到“全面推動”,5年來,總書記三次召開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從“五個更”到把握“五大關系”,再到“三主”、“五新”,戰略布局逐漸清晰,發展脈絡愈發聚焦。5年來的實踐證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正成為大家的共識。
會議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院院長曾剛、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秦尊文、南京大學商學院產業經濟系主任吳福象、云南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文傳浩、河海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田貴良分別發表主旨演講。專家們一致肯定了長江經濟帶近5年來的發展成就。
吳曉華說,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成就充分說明了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深謀遠慮;充分驗證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說明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可以實現雙贏;充分展現了長江經濟帶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以及示范引領世界大江大河治理中的積極有效探索。
曾剛表示,習近平五年前的重慶講話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高瞻遠矚,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充分展示了我國全面綠色轉型的經驗和模式。
文傳浩認為,習近平總書記五年前的長江經濟帶重慶座談會講話,具有四個里程碑意義:一是對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可持續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二是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由行政區域推進轉向流域國土空間縱深推進具有里程碑意義;三是為世界范圍內推進大河流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具有里程碑意義;四是對促進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精準扶貧與綠色發展互動共進具有里程碑意義。
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秦尊文從建立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績考核機制、落實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保障機制、構建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化機制和探索生態產品保護與開發良性互動機制四方面介紹了相關研究。
田貴良從“水環境”角度,提出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保護好長江母親河,需要樹立流域生命共同體理念,強化系統思維,按照受益補償原則,用好市場手段,充分發揮長江下游省份經濟實力強、技術水平先進、民營資本活躍等優勢,探索建立長江經濟帶水環境橫向多元化補償機制,開展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協同保護水環境、共建共享。
吳福象提出,長江經濟帶不僅是具有特定地理尺度的空間概念和承載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而且是具有多重功能的重要通道。未來要進一步發揮好與“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融合的示范功能;進一步協調好各種通道和走廊的互補優勢和協作功能;進一步優化可持續發展要求下的國土資源開發和整治工作;進一步依托都市圈平臺積極探索跨區域產業園區平臺的共建共享模式;進一步探索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在破解胡煥庸線悖論方面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在線上專家發言交流后,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鳳華、南通大學地科院原院長王英利、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季燕霞、陳曉峰和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教授陳為忠等相關專家也線下發表了各自見解,并就長江經濟帶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與線上專家進行了討論。
通訊員瞿錦秀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