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江蘇應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三次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擔當,堅持“系統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以“水岸同治”構建“人水和諧”的綠色生態廊道,努力實現生態環境和發展質態的又一個“滄桑巨變”。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在《長江保護法》框架下,全面清理地方性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出臺實施方案;完善“人防”“技防”“群防”“預防”四防制度體系,確?!笆杲麧O”取得實效。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統領全省水資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港口建設、航運發展、產業布局、城市更新等各項工作。完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加快推進沿江重化工企業“壓降總量、嚴控增量、優化存量”工作。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廣GEP和GDP雙考核;構建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的自然資源資產和負債核算機制;確定不同功能生態產品的核算方法和技術規范;推廣溧陽發展“水質凈化、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文化旅游”四大生態產品的經驗,積極開發水生態觀光產品和生態休閑產品;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制度,實行以“造血型”補償為主的多樣化補償方式,構建合作共贏發展格局。
“水岸同治”打造綠色生態廊道。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按照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六位一體”模式,提升水環境的質量及服務功能;同步推進太湖總磷污染控制、中小河流治理,提升區域河網引排能力;維護水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長江飲用水水源地,建設應急備用水源地;推進河勢控制、航道整治、支流與洲灘治理。以規劃引領推動岸線“三生”利用優化調整。持續壓減生產和港口空間,加強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完善“船舶污染物聯單信息化平臺”,積極推進碼頭岸電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岸線生態修復。提高生態修復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和精準治污能力。營造沿江生態風光帶的品質。打造集生態性、休閑性、娛樂性、知識性、創新性于一體的沿江綠色腰帶,以“水景牌”“生態牌”“文化牌”打造出“新經濟牌”。
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排污設施及排污口布局,推進新型污水處理廠建設,推動工業園區治理模式由“集中治理”向“精細化、精準化”治理轉變;推進工業園區再生水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廢水和固體廢物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以及產治一體化;對《江蘇省環境基礎設施三年建設方案》的落實成效進行評估。以高科技賦能生態環境治理。用“互聯網+”和大數據賦能大治理,形成覆蓋天空、山地、江海河湖、土壤的全天候、全方位、全時空生態環境一體化智能監控網絡;探索建立“企業環境健康碼”,實施智慧預警、精準監管、數字化治理。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構建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強化跨部門聯動;指導重點園區、重點企業提升信息報告、快速響應、污染處置、資源調度等實戰能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以生態環境人才能力建設和素質提升為核心,建立多層次、覆蓋范圍廣、形式多樣的培訓模式;成立“生態環境產教聯盟”,通過校企合作協同開展人才培養、研究咨詢、共享資源等工作。
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構建網絡可靠、結構合理、運行靈活的現代化電網和多源、多向、多級天然氣接收供應體系,支持“新能源+儲能”模式,支持鹽城依托新能源產業集聚的規模優勢,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示范基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加快電力、化工、紡織印染、建材、金屬制品等傳統產業綠色改造;發揮江海聯動優勢,培育沿海臨港高端綠色產業基地;鼓勵全省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廣應用生產設備網絡化、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文檔無紙化、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無人化等先進技術,打造綠色低碳工廠,構建綠色供應鏈;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重點發展碳捕捉利用與儲存等負排放技術;繼續加大對氫能、核能以及能源儲存轉化等戰略性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建設宜居宜業綠色城市群。統籌推進環?;A設施、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海綿城市等各項工作,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支持溧水建設“江蘇省碳達峰目標下綠色城鄉建設試點區”,將成功經驗復制推廣至全省。
(作者為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省重點智庫研究課題“江蘇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走在前列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