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8日,第十四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論壇以“文創+時代:審美驅動與產業創新”為主題,與會學者聚焦時代命題,探討在文化與各產業高度融合的今天,如何通過文化資源的全域開發,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升級,并探索產業全球化的新趨勢、新機遇與新挑戰。
本論壇專設四場主題對話會以及專題發表會。1月8日,紫金文創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聯合主辦分論壇“智庫對話2017:年度回顧與展望”在北京大學燕南園51號院召開。十位文化產業學術專家齊聚一堂、坐而論道,回望2016,前瞻業界發展新動向,共同倡議成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李向民認為,第一,目前我們正面臨著文化領域的產業革命。以往持續多年的傳統文化業態多呈現斷崖式、跳崖式衰落,而一些新興業態正在成長壯大。第二,過去的業態創新依靠科技創新帶動,如今業態變化則依托融合創新、平臺創新等方式。第三,文化產業的變革正在不斷推動文化部門管理方式的變革。政府要創新思維模式,使管理方式符合互聯網時期新狀況。第四,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進一步融合是大勢所趨。文化創意和其他產業的融合,是帶動消費和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回暖的重要方式,2017年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領域的融合大有可為。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部長、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認為,隨著人們對數字娛樂內容需求的快速增加,網絡文化產業逐漸在我國一種強勢產業,并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國家“十三五”規劃首次將“數字創意產業”納入其中,而作為數字創意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網絡文化產業將獲得重大政策利好。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五大亮點:第一,“互聯網+”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第二,網絡文化產業釋放“雙創”新動能;第三,網絡文藝蓬勃發展;第四,網絡直播從“元年”走向“井噴年”;第五,網絡文化產業對傳統媒體形成倒逼之勢。2017年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第一,文化科技融合更加明顯,新興業態不斷拓展;第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文化立法更進一步;第三,國際文化貿易重量更重質。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從六個方面闡述,第一,文化產業的增長模式較過去而言有很大變化。新業態、新模式引發的文創增加值將會大幅增加,數字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異軍突起。第二,四大新興業態持續發力??缃缛诤闲?、科技引領型、版權衍生型、沉浸體驗型業態會進一步高端化發展。第三,國家重大戰略對文化產業驅動功能日益顯著。第四,文化產業的文化承載功能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第五,文化創新創業生態優化意識強化。需求、人才、投資、政策合力驅動,政產學研用推動協同創新。最后,縱觀文化產業近二十年的發展,學科意識正進一步強化。我們應不斷強化文化產業學科屬性歸屬,強調文化產業的跨學科性。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認為,歷經十幾年發展,文化產業專業建設相對有定論,但學科建設問題還未解決。如今國家把文化產業提升到戰略高度,我們應伴隨著第三次學術轉型建立自己的學術自信。從學術層面來說,是否能提出文化產業命題、學術闡述能力至關重要。創意者是文化產業專業的培養對象,要不斷強化其學術實踐能力,為行業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提高文化產業學科歸屬感和學術能力。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認為,首先,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是人才,對文化產業領域的人才進行專門研究至關重要,沒有人才,如何形成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其次,“十三五”時期,在文化產業發展領域,既要看到業態創新模式的發展,也要看到文化產業的區間分布布局和結構性變化。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協調正逐步提上日程,帶狀發展、模塊化發展將成為趨勢,新的戰略布局正在形成階段,戰略結構的變化、文化與經濟對接是區域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學者應該有所作為的領域。
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李炎認為,文化產業正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完善至關重要。從理論角度來講,我們要在文化產業研究領域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在學科理念體系中要有相對完整的基本體系邏輯體系,積累經驗、靜心思考,形成權威性成果。從智庫角度來講,未來中國的文化產業如何處理好內容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的差距,數字經濟如何與內容對接,是“十三五”時期的重大問題。在此背景下,傳統工藝如何與創意設計結合、與科技技術網絡創意進行對接、合作,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魏鵬舉認為,2016年文化產業經歷了失速的結構性調整,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和信息消費密切結合的行業還是比較樂觀的。從產業角度看,文化產業的關聯性增強,“文化+”的價值逐步得到認可。從扶貧角度看,文化產業的地區差距縮小。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特色小鎮超過70%都依托于特色文化。從文化投資角度看,中國資本的海外并購熱,也引發了一些反彈,文化資本擴張的速度讓人聯想翩翩。2017年結構性調整還將繼續,數字創意產業在概念上會形成風口,但有可能弊大于利。文化產業根本上是內容為王,內容創新對中國文化產業是最大的挑戰。在學科建設方面,要推動文化產業學科建制,加強積淀,培養跨媒介、跨學科的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黨委書記單世聯表示,第一,融合、“文化+”反映的是文化發展的過程,融合要保持文化的本性。不能因為融合約束文化發展?!盎ヂ摼W+”或其他國家戰略的實施最重要的是釋放文化活力,要綜合考慮文化藝術、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第二,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問題。沒有獨立學科就不能吸引人才、做出好的科研成果,沒有優秀人才和科研成果也不能成為好的學科。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要有清晰的形象、穩定的教師隊伍、建立統編教材、典范教材。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2016文化產業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調整年,體現在傳統媒體等傳統文化行業。從產值來看,文化產業增速基本放緩,在傳統的傳媒領域甚至是負增長。市場空間越來越小,所有的融合都是在劃了邊界的融合。二是創新年,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文化產業的巨大變革,VR等技術創新、直播等形態創新此消彼長。三是擴展年,創意和相關產業的融合及各個行業的融合態勢明顯。如果之前是談文化產業化的話,現在則是產業文化化,這才是文化產業的真正意義所在。2017年這個趨勢將更加明顯,與區域經濟、品牌經濟、技術的不斷融合使得所有的消費都將帶有創意的引導。創意引導消費、創意引導工業、創意引導品牌將會成為趨勢。但從文化領域來講,垂直化會成為趨勢,體驗、分享文化將會大量出現。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認為,第一,傳統媒體的急劇衰落,對文化產業的連鎖效應將會持續形成。第二,政策壟斷的壁壘和市場壟斷的壁壘并存。未來市場壟斷會對文化產業產生很大的影響,應引起警惕。第三,文化內容匱乏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今文化產業業態越來越豐富,但優質內容生產能力欠缺。第四,區域經濟狀況對文化產業的影響越來越深刻。第五,國家經濟政策和文化產業政策“兩張皮”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如何接軌值得思考。第六,文化法治化進程逐步加快。十八大以來,文化立法的重要性逐步強化,但要防止僅僅把現有政策法治化。
據悉,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發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宣傳部、北京市海淀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協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