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工作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文藝發揮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文藝作品“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在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文藝作品在歌頌黨、歌頌時代、凝心聚力、鼓舞人心、振奮精神方面具有積極的引領價值。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997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文藝工作的若干意見》,作出了“社會主義文藝是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條重要戰線”的重要判斷。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中明確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進一步明確了文藝工作的歷史任務和時代使命,要求文藝工作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可以說,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文藝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為中國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國家富強作出了獨特貢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藝術創作是黨的文藝工作的重要組成
在文藝工作中,藝術作品因為其形式生動多樣、傳播范圍廣、感染力強,在建黨百年的各個歷史時期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黨的文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黨初期,鄧中夏的《五一紀念歌》、賀綠汀的《暴動歌》等歌曲,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的發展。九一八事變后,電影《風云兒女》、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等藝術作品,更是激發起全民族的抗日熱潮。延安時期,以延安魯藝為中心,先后創辦的“延安電影團”“魯藝木刻工作團”曾創作出數量眾多、影響力廣泛的藝術作品。如電影作品《延安與八路軍》《南泥灣》,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擊隊歌》《東方紅》,歌劇《白毛女》,秧歌劇《兄妹開荒》,以及承擔了根據地宣傳畫作用的眾多木刻版畫等。這些作品在藝術內容上號召全民族團結起來共同抗日,廣泛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和政策,頌揚敵后軍民英勇戰斗的事跡,歌頌陜甘寧邊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生產生活場景,極具民族性、人民性和革命性特點,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藝為人民群眾、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方向原則。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歌曲《歌唱祖國》《我的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電影《橋》《白毛女》《雞毛信》《青春之歌》《英雄兒女》,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油畫《開國大典》《血衣》等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在各個藝術領域,更是涌現出無數優秀的藝術作品,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如在音樂藝術領域,《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江山》《走向復興》《不忘初心》等幾首傳唱廣泛的歌曲,分別表現了黨在改革開放各個重要階段,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的偉大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藝術是創新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途徑
藝術是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能夠以其自身特殊的表達方式引發情感共鳴,因而具有非常好的宣傳教育效果。如《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因其采用廣大指戰員熟悉的旋律而得以在紅軍隊伍中廣泛傳唱,對于在識字率不高的廣大基層戰士群體中宣傳紅軍紀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黨史學習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要發揚馬克思主義優良學風,堅持分類指導,明確學習要求、學習任務,推進內容、形式、方法的創新,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痹邳h史學習教育中,以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熟悉的旋律、圖像、聲音和情景再現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和偉大建設成就,更有助于喚起他們對建黨百年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共鳴,從而深刻理解和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這一時代命題。
2021年1月2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制作的百集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該節目用“以畫為體,以史為魂”的結構方式,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美術作品中,遴選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術經典作品,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100年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通過將黨史內容和美術經典巧妙結合,融黨史題材和藝術之美于一體,創新拓展了重大主題的表達空間。節目一經播出,迅速引發跨圈層傳播,成為現象級媒體產品。節目總顧問、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認為該節目“創新了黨史敘述方式,以黨史經典美術作品所代表的最重要的歷史時刻為切入點,綜合運用詩詞、影視、歌曲、動畫等多種元素和豐富的表達方式,準確地講述黨史,宣傳黨史,體現了歷史的厚重感,形式特別新穎,特別有吸引力,寓教于樂,讓人主動追看,非常難得?!?/p>
今年以來,各地也以慶祝演出活動、專題藝術黨課、大型展覽等形式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渠道。作為江蘇唯一的綜合性藝術學府,南京藝術學院發揮自身學科和專業優勢,聯合紫金文創研究院、省文化創意協同創新中心、新華傳媒智庫共同制作的百集系列藝術黨課《藝術中的黨史》,通過藝術的形式,用經典藝術作品回溯黨的歷史,將經典藝術作品賞析和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合,在“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江蘇新聞客戶端等媒體平臺上線,頗受好評。
發揮江蘇紅色藝術資源優勢,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向深入
建黨百年來,江蘇大地孕育了偉大的周恩來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淮海戰役精神等紅色文化精神,也產生了一批經典的紅色藝術作品。新中國成立后,電影《柳堡的故事》、現代革命京劇《沙家浜》等經典藝術作品均是江蘇紅色資源藝術化呈現的成果。近年來,圍繞著江蘇眾多的紅色文化資源,以江蘇藝術家為主力軍,創作了大量的反映“四種精神”藝術作品。其中,話劇《雨花臺》、歌劇《周恩來》還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
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江蘇作為文化大省,還需要繼續發掘和利用好紅色藝術資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向深入。一是要加強紅色藝術遺產的發掘、保護和傳承。江蘇還有許多亟待發掘研究的紅色藝術資源,尤其是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華中魯藝)在鹽城的成立,吸引了一大批藝術名家擔任教學和創作工作,更是為江蘇留下了眾多的紅色藝術遺產??杉哟髮@一領域的研究投入,把這些紅色藝術作品作為江蘇黨史學習教育的良好素材和創新手段,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向深入;二是重視藝術手段和藝術作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用藝術的方式講述黨的發展歷史,宣傳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創新成果,用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三是要加強新時代江蘇紅色主題藝術作品創作,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宣傳引導廣大藝術工作者圍繞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孕育的四種精神,以及在改革開放時期形成的張家港精神、四千四萬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守島精神等體現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江蘇精神內涵,按照“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指示要求,努力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作品,在文化建設中體現江蘇的領先示范作用。
(作者系江蘇重點高端智庫紫金文創研究院副院長,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黨總支書記,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