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是市域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福州市軍門社區時強調,“要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這“三個如何”的重要指示是社會治理重心下沉的思想指引,對于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從城市社區的內涵和價值來看市域社會治理運行的新樣態。城市社區是縮小的社會,呈現出來的是人民群眾最真實的生活場景,是城市社會的微型主體。同時,社區是各種利益的交匯點、各種矛盾的始發點、各種政策的落腳點,也是社區治理成為市域社會治理的基層平臺和載體,是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我國逐漸進入城市型社會、市域社會,也就是以不同量級、類型的城市(城鎮)為運行、發展、治理節點的社會。
社區治理是市域社會治理在基層社會的實踐探索,形成的經驗可以延伸運用于市域社會治理。同時,社區治理成效將直接影響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首先,從治理目標來看二者是一致的,主要任務都是化解市域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其次,從組織結構來看二者是聯通的。橫向上二者都強調以黨組織為核心的“一核多元”治理體系,縱向上二者在組織、行政、資源上存在著指導與被指導、管轄與被管轄、保障與被保障的關系。再次,從治理手段上看二者是共性的,二者均主要運用黨的建設、科學技術、法律、心理、道德、民事秩序等治理方法開展社會行動。
從“三個如何”帶來的城市社區治理實踐的新探索來看?!吧厦媲l線,下面一根針”,是基層社會治理長期面臨的困境和痛處。市域既是重大矛盾風險的產生地、集聚地,也是化解重大矛盾風險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影響最小的“緩沖區”和“協調器”。把社區治理作為撬動市域社會治理的一個戰略支點,是貫徹落實“三個如何”的具體實踐體現。
一是塑造“強”的組織力,筑牢踐行“三個如何”重要基石。具體而言,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領導,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具體體現,也是踐行“三個如何”重要指示的關鍵所在。同時,把四級縱向黨建工作模式根植于城市基層治理之中,開展區域化“大黨建”,建立“社區黨委—網格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縱向黨組織網絡,實施機關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居民黨員“直管”、在職黨員“雙管”、流動黨員“托管”,做到黨建工作全覆蓋。
二是搭建“通”的橋梁,通過“微”治理“快”服務,讓群眾生活辦事便捷舒心,“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是在本質上疏通堵點,解決痛點,順應了廣大群眾的殷切期盼。將一體化、便捷化、智慧化融入社區“微”治理,設立集黨建、民政、人社等一站式服務,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同時,仍須建立錯時工作制、無假日社區、窗口無否決權等機制,提供電話預約、上門受理代辦等便捷化服務,推進辦事“網上跑”“掌上辦”,讓服務下沉到“最后一米”。
三是營造“和”的氛圍,讓自治共治互補互促,讓群眾訴求有效表達?!叭绾巫屓罕姳磉_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重點搭好社區組織、民主參與、訴求表達三個平臺,將社會治理重心下沉到居民小區,以彰顯“以和為貴”的文化內涵,是增強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的有效舉措。同時,也要廣泛推行“兩議兩評兩公開”等居民自治制度,建立社區“居民懇談日”機制,用活用好“一線處置”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無縫對接”網格化管理,解決好群眾反映的問題。
四是構建“?!钡募覉@?!叭绾巫屓罕姼杏X更平安、更幸福一些”,這是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厘清市域社會的趨勢特點,把握市域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具體來講,一是創建“安居”在社區,通過建立治安、調解、普法、幫教、巡邏、安全等責權明確的工作措施,形成“六位一體”的群防群治機制。二是創建“友愛”在社區,通過推出具體有效項目,為困難群體提供助學、助醫、助困服務。三是創建“和諧”在社區,加強“情感”教育,倡導鄰里相親、守望相助。四是創建“歡樂”在社區,打造社區文化品牌。五是創建“幸?!痹谏鐓^,通過開展“陽臺、屋頂、庭院、墻體”等家庭“四美”評選,組織社區敬老、春游、端午等睦鄰活動,構建向上向善的溫暖幸福家園,堅持不懈地辦好民生實事。
“三個如何”帶給市域社會治理的啟示。市域社會治理是將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層級,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心環節。從我國各個地區的社會治理來看,我國市域社會治理體系仍不夠完善,這種現象體現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顯現不足,同時,社會群眾力量也不能完全得以發揮?!叭齻€如何”強調從源頭上以“微治理”疏通基層社會的“微血管”、打通基層社會的“微循環”,為探索市域社會治理新路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這是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的根本遵循。以黨組織為橋梁,打破思想觀念、行政級別、條線分割“三大圍墻”。全面梳理社區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促進黨組織、職能部門的資源、服務和管理沉到基層、落在一線,推動原有層級管理、條線管理格局向一體化市域社會治理新格局轉變。
二是堅持有為政府,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這是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保障。摒棄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治理方式,通過“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將居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增強社區的社會黏性和成員歸屬感,形成在黨組織和政府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格局,增強城市的“韌性”。
三是構建幸福和諧宜居社區,這是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美好社區生活,安全感是底線需求,是社會安定、秩序良好的重要體現;高品質是目標追求,是居民對社區環境、服務、自身價值等物質精神需求得到高水平保障的生活狀態;好服務是治理主線,安全感和高品質均需要通過改善社區公共服務來實現。社區服務連著民心,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才能讓社區更有溫度。
四是堅持“互聯網+公共服務”,提升基層精細化治理水平,這是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的有效支撐。以智慧化建設實現“智治”。將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打造線上社區,建好訴求矛盾一站式接收、解決“大管家”,讓居民遇事“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將智能化元素滲透進生活各層面,實現精細化的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和社區服務保障。
(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