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敘事學是在傳統敘事學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敘事學經典理論,提煉各種空間敘事現象,經過融會貫通,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臻g敘事學對詩歌、小說、圖像乃至景觀藝術,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為中國敘事學乃至全球的敘事學研究,開辟了新疆域。就如何推進空間敘事學研究走向深入,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完善敘事理論
建構新分支學科
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語言活動,敘事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然而,學者把敘事這一重要現象正式納入研究視野,是非常晚近的事。20世紀60年代末,受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敘事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法國正式誕生。20世紀90年代以來,旨在超越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后經典敘事學”或“新敘事理論”開始在西方興起。但無論是“經典敘事學”還是“后經典敘事學”,偏重的都是時間維度,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空間維度上的研究。事實上,像一切完整的研究一樣,敘事學研究既存在一個時間維度,也存在一個空間維度。以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小說為例,“環境”或“背景”這樣的空間性元素,與人物、事件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時甚至更為重要。比如在《高老頭》中,“伏蓋公寓”這一空間已成了推動敘事進程的有力手段。在此背景下,一些中國學者提出,我們有必要完善傳統敘事理論,建構空間敘事學這一新的敘事學分支學科。確實,在空間敘事學視域下聚焦敘事作品中的空間元素,能夠為我們打開一扇從未踏足的花園大門,對以往耳熟能詳的文藝作品進行全新的觀照。以《紅樓夢》為例,正是那一個個獨特的空間、方位建構出了我們想象中美輪美奐的賈府世界。通過閱讀書中對門窗描寫的文字,讀者便能發現一片新的天地:一個個具體空間串聯起了《紅樓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通過進門、叩門、推門、打門等有關動作,如同電影剪輯般切換了視角;而對窗戶的描寫則分割了空間,為敘事畫面增添了豐富性和生動性。
作為我國空間敘事學理論研究領域的“拓荒者”,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龍迪勇在多年前就意識到了空間維度對于敘事學研究的重要性,正式提出了建構“空間敘事學”的理論設想,并出版了理論專著《空間敘事學》。近年來,空間敘事學研究方興未艾,在學術園地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勢頭,體現了鮮明的學術價值、極強的解釋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龍迪勇認為,完整、系統的空間敘事學研究應該包括以下幾大領域:一是以語言文字等時間性媒介寫成的文學作品的空間敘事問題;二是以繪畫、雕塑和攝影等為代表的靜態圖像作品的空間敘事問題;三是以電影、電視作為研究對象的動態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四是以建筑、環藝和景觀藝術為代表的立體空間敘事問題。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問題集中于圖像敘事、圖像敘事與文學敘事比較研究、文學(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跨媒介敘事等。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方英專注小說空間敘事研究多年,在她看來,當前空間敘事學最新的研究方向或許是文學繪圖。根據文學繪圖概念,我們可以將空間敘事理解為對空間性的“繪制”,即在寫作層面對空間、空間性元素的表征和建構,繪制出與空間元素相關的“地圖”,并以此表達主體強烈的空間意識和與空間性相關的各種意義。文學繪圖主要研究作品中的敘事地圖,考察比喻性“敘事繪圖”,如作品中的“世界”如何被繪制、編織在一起,以及作家的敘事風格和繪圖模式等問題。
堅定理論自信
開拓學術實踐空間
空間敘事學作為一門具有“中國血統”的原創性敘事學理論,堅定了我們的文學理論自信,拓展了學術實踐空間。通過對敘事形態空間性的不懈探索,中國學者深度挖掘和創新性闡釋空間所敘故事和意義,為我國敘事學研究增添了羽翼。在龍迪勇看來,空間敘事學研究避免了以往的敘事學研究僅從時間層面考察敘事現象的單一化弊端,并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敘事學研究的空間轉向。它打破了經典敘事學(結構主義敘事學)封閉僵化的理論體系,從而使整個敘事理論更為完整、系統、自洽??臻g敘事學可以更好地解釋很多具有“空間”特性的敘事現象,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實踐空間。
空間敘事學還使人們能夠深入思考空間和地方的意義。在方英的眼中,空間敘事學不僅讓研究者深入覺察到空間作為結構、情節線索、敘事動力、主題表達、人物塑造、審美意蘊、意識形態元素在敘事中的功能,它還促使我們深入考察空間和地方與其他敘事元素之間的關系和互動。
從空間敘事學的視角切入,還能為其他相關學科提供有益的新視野與參考依據。正如龍迪勇所言,考察中國建筑的空間組合藝術,我們能從中發覺其與明清章回小說的異曲同工之妙。從整體上觀察,中國古代建筑的“院落式”結構與明清章回小說的那種特殊的組合結構,具有非常明顯的相似之處。無獨有偶,當代世界著名建筑評論家伯納德·屈米也曾將建筑定義為一種敘事方式?!斑M入一幢建筑,就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故事里。而有序地經過建筑的各個部分,就像是電影里的連續情節,這些部分一起組成了一個故事?!?/p>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副主任鄭德東主攻景觀園林方向。近些年來,他借由空間敘事的窗口打開了景觀研究的新視角。鄭德東著眼于景觀園林中的模仿與并置的空間敘事手法,結合空間元素與構筑物布局乃至敘事意向,歸納出園林景觀的空間敘事模式??梢哉f,空間敘事學為深入研究古典園林傳承和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幫助。
總體來看,空間敘事學的提出與發展,不僅對國內學者有著重要的創新意義,對于海外學者亦然。據了解,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每兩年召開一次超過200人的國際學術會議,空間敘事學板塊在近年來的學術年會中大放異彩。龍迪勇認為,中國的空間敘事學已經有效影響到了國外的敘事學研究,是對世界敘事學研究的理論貢獻,可以有效拓展學術實踐空間。對此,鄭德東興致盎然地向記者舉例,以空間為抓手的敘事歸納解決了線性敘事悖論,為多情景并置在一起的敘事結構提供了邏輯基礎。
拓展研究領域
彰顯中國敘事傳統
當前,我國的空間敘事學研究具有鮮明的跨學科性、跨媒介性、應用性等特點。在龍迪勇看來,我國的空間敘事學研究并不局限于文學,對諸如歷史學、藝術學、建筑學、傳播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均產生了不少空間敘事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藝術學領域,空間敘事學正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目前的空間敘事學研究已經突破了語言文字這樣的單一時間性媒介,擴展到繪畫、攝影、電視、視頻、景觀等多維度作品,以及戲劇、音樂等藝術媒介,并在跨媒介比較研究方面成果突出。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空間敘事學的理論性成果不足,仍以應用研究為主,期待未來基礎理論研究能逐步加強。
像一切學術研究拓展新路徑一樣,空間敘事學也有許多需要深入和拓展的方面。龍迪勇認為,未來的空間敘事學需要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除了文學敘事、歷史敘事、圖像敘事之外,還需要把建筑、城市規劃、景觀設計乃至哲學、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的空間敘事問題納入考察范圍,并從理論上進行整合式的思考,以使空間敘事學更加具有理論的涵蓋性和解釋力。更為重要的是,在未來的發展中,空間敘事學需要更加關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空間敘事問題,在繼續關注西方敘事傳統的同時,進一步彰顯中國源遠流長的敘事傳統,從而使空間敘事學真正成為旨在超越西方模式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敘事理論,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理論依據和學理支撐。
空間敘事學研究將走向何方?方英分析認為,首先應堅持學科交叉,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開拓新領域,發現新問題。比如,與地理學、建筑學、社會學交叉。其次,要堅持跨媒介研究。研究不同媒介的空間敘事,如文學、建筑、繪畫,并對比不同媒介對相同故事或主題的空間敘事差異,比如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游戲后,其中的空間表征和空間建構有何差異。再次,關注不同文學體裁(小說、詩歌、戲?。?、不同文類(詩歌、科幻小說、冒險敘事、海洋文學等)在空間類型、空間表征、空間元素的組織等方面的特征。
鄭德東表示,空間敘事學作為藝術學理論中的重要學術成果,對藝術設計等許多細分學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未來,從空間形式到多維釋義等方面的疊加轉化,也將進一步激發空間敘事學學科的創造性,推動學科創新性發展。
每一項以問題為中心推進重大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都是學術發展進步的重要鋪路石,標記出中國與世界學術交往雙重維度中走過的標識痕跡。述學立論關乎學術時空建構與價值意義傳播的學理表達。學術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創新,重在把握中國學術研究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方向,不懈耕耘。學術創新的見微知著,只有明晰領域化學術創新的“葉脈”、洞察中國學術發展與時代際遇深度耦合的“根脈”,才能不斷拓展中國學術成長的學理空間,深化中國學術研究的敘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