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出版在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主題出版也正面臨選題方向、內容創新、傳播方式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和挑戰。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主題出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導原則、根本立場和基本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指導主題出版工作,要把握四個主要方面。
選題:回應時代關切
主題出版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好的選題角度。主題出版物的選題角度既要有寬廣的歷史視野,真正把握歷史發展的主流、主題和主線;又要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反映人民利益和呼聲。這要求主題出版正確處理出版物的“大視野”和“小切口”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強調出版物選題視角的宏觀視野與微觀分析的辯證統一,這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恩格斯在創辦《新萊茵報》、出版《共產黨宣言》和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既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宏觀視野對其所處的時代和世界進行整體性把握,又在微觀研究中對其進行具體性分析。由此可見,當前我國主題出版的選題角度應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在全面、系統、歷史、辯證地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發展,呼應時代主題這一底色基礎上,以“小、微、細”為切入口去呈現、表達和書寫國家重大的、具有史詩意義的事件與典型。
內容:傳播正能量
主題出版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是要生產出精品內容。內容作為主題出版的生命,既要做到擺事實、講邏輯,揭示客觀規律;又要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就要求正確處理主題出版內容的事實性與價值性之間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強調出版物的內容應該做到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有機融合。在事實性與價值性的辯證關系方面: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強調事實的第一性,即出版內容要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反映社會實踐活動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強調價值目標要建立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并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因此,出版物內容只有將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結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被廣大群眾自覺接受。
主題出版要將價值導向根植于人民社會生活的真實語境,基于中國社會現實的歷史演進逐步將其呈現出來。主題出版要把黨和國家所要傳達的聲音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切結合起來,使主題出版成為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有效渠道,最大程度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激發活力。
形式: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主題出版主要是宣傳闡釋黨和政府的理論路線方略、重大決策部署,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強調理論性與通俗性的辯證統一,這要求主題出版物要注重形式創新,以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形式,實現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
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注重出版物表達方式的通俗化問題。他們認為,出版物一定要在進行深入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將理論話語轉化為大眾話語,即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在《資本論》的出版過程中,恩格斯就建議威士涅茨基夫人把《資本論》中的最精華部分改寫成若干通俗小冊子,他認為這樣“新的著作”就會使群眾更能接受。
毛澤東也曾多次強調我們的宣傳出版要特別注意文藝作品語言的通俗化問題。他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就指出,“現在我們有許多做宣傳工作的同志,也不學語言。他們的宣傳,乏味得很;他們的文章,就沒有多少人歡喜看;他們的演說,也沒有多少人歡喜聽……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p>
理論要想被群眾掌握,就需要用易于傳誦的語言來表達。要想使主題出版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強調主題出版物在深入研究基礎上,實現大眾化表達,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故事。這樣才能使主題出版所要表達的內容滿足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并使閱讀“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路徑:運用新技術突破時空限制
主題出版的傳播要有效占領思想陣地,就要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傳播效能。主題出版的高質量發展既要求出版具備較強的時效性,又要通過占領廣大市場鞏固和擴大思想陣地,這就需要突破社會生活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中關于時間和空間辯證關系的論述,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談到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問題時,基于對“世界交往”和“世界歷史”的認識,提出了“用時間消滅空間”的觀點,即通過新型媒介技術的使用達到既縮短傳播的時間,又有效地擴大傳播的空間的目的。馬克思在《“特倫特號”事件》這篇文章中就描述了電報的應用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馬克思和恩格斯將這一理念運用于《共產黨宣言》的出版過程中,使得《共產黨宣言》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有效傳播。
傳播效能在新聞出版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實現主題出版高質量發展,提升主題出版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傳播效能,必須充分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成果,如5G技術和AI技術等,進一步提升主題出版物傳播速度,突破國界地域的限制,擴大主題出版物的傳播空間,培育國際讀者群。這將為主題出版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